-
-
春秋战国历史著名人物列表
-
孔子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
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后人称为“亚圣”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受儒教祭祀。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商鞅战国时期著名政治改革家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
荆轲古代史上著名刺客
荆轲(?—公元前227年),姜姓,庆氏(古时“荆”音似“庆”)。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人,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 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燕太子丹、高渐离等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在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之地图,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
-
扁鹊春秋战国时名医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缓,字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郑(今河北沧州市任丘市)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秦太医李醯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
管仲春秋时期“华夏第一相”
管仲(公元前719-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颖上人(当时无今颍上县,应为颍河上游人),周穆王的后代。是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国强兵,重视商业,并因开创国营娼妓制度而曾被性服务业供奉为保护神。《战国策》、《国语·齐语》、《史记·管晏列传》、《管子》、《左传》等都有记载他的生活传记,《论语》、北宋苏洵的《管仲论》对管仲的事迹做出了分析和评价。
-
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本楚国椒邑(一说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一说安徽省全椒县)人,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极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是姑苏城(苏州城)的营造者,至今苏州有胥门。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
-
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公元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齐桓公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是齐僖公禄甫的第三个也是最小的儿子,其母为卫国人。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齐国内乱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在齐国北杏(今山东聊城东)召集宋、陈、蔡、邾等诸侯会盟,是历史上第一个代替周天子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诸侯苦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齐桓公晚年昏庸,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
-
范雎战国时秦国丞相
范雎(?-前255年),字叔,战国时期魏国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秦国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范雎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因被怀疑通齐卖魏,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后在郑安平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前262年,长平之战爆发,两军对垒三年后,范雎以反间计使赵国启用无实战能力的赵括代廉颇为将,使得白起大破赵军。长平战后,范雎妒忌白起的军功,借秦昭王之命迫使白起自杀。此后秦军遭诸侯援军所破,郑安平降赵。前255年,王稽也因通敌之罪被诛。范雎因此失去秦昭王的宠信,不得不推举蔡泽代替自己的位置,辞归封地,不久病死。
-
鲍叔牙慧眼识人的齐国大夫
鲍叔牙(约公元前723-前644年)(或说生约公元前716年)姒姓之后,名叔牙。颍上(今属安徽颍上县)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鲍叔牙广为世人所知的事情,莫过于管鲍之交,推荐管仲当上齐相,从而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成就齐国霸业。由于鲍叔牙政治嗅觉之敏锐,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从而使得本为阶下囚的管仲一飞冲天,不但当了齐相,还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管仲投桃报李,对鲍叔牙及其后人也颇为知恩图报。后来,大家在称赞朋友之间有很好的友谊时,就会说他们是“管鲍之交”。
-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辞赋家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是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
西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国美女,一般称其为西施。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中的“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的经典传说”。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之美誉。
-
宣太后传奇一生风情万种
宣太后(?―公元前265年),芈(mǐ)姓,又称芈八子、秦宣太后。战国时期秦国王太后,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秦昭襄王即位之初,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执政期间,攻灭义渠国,一举灭亡了秦国的西部大患。死后葬于芷阳骊山。
-
吕不韦乱世英雄
吕不韦(公元前292年—公元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储君嬴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前249年以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专断朝政。
-
勾践卧薪尝胆的一代君王
越王勾践(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5年),姒姓,名勾践,又名鸠浅、菼执,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前496年即位,曾败于吴国,被迫求和。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以彰显武力率精锐而出。越王勾践抓住机会率兵而起,大败吴师。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与勾践连战惨败。不得已与越议和。前473年夫差被迫自尽,灭吴国称霸,是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
鬼谷子谋圣、纵横家之鼻祖
鬼谷子(公元前400—公元前320年),姓王,名诩,又名王禅、王利,号玄微子。华夏族,一说春秋战国时期卫国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人;一说是战国时期魏国邺(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人。鬼谷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纵横家的鼻祖,鬼谷子常入山采药修道。因隐居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为老子弟子。“王禅老祖”是后人对鬼谷子的称呼,为老学五派之一。“老学, 苏、 张( 指苏秦和张仪) 、 鬼谷一派,申、 韩一派, 杨朱一派, 庄、 列一派, 关尹、 尹文一派。
-
吴起战国时代政治家、军事家
吴起(前440年-前381年),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县,一说山东省曹县东北)人。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得秦国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业;仕楚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攻杀吴起。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唐肃宗时将吴起等历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宋徽宗时追尊吴起为广宗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
苏秦前无古人的六国宰相
苏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苏秦师从鬼谷子,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一年后游说列国,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苏秦到赵国后,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联盟解散后,齐国攻打燕国,苏秦说齐归还燕国城池。后自燕至齐,从事反间活动,被齐国任为客卿,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死前献策诛杀了刺客。
-
白起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白起(?—公元前257年),又称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古代著名的将领、军事家。白起在秦昭王时征战六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曾在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功勋赫赫,白起是继历史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
张仪战国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张仪(?-公元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
孙膑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孙膑(生卒年不详),战国初期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孙膑原名不详,因受过膑刑故名孙膑。孙膑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菏泽市鄄城县北一带),是孙武的后代。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明末清初有以孙膑、庞涓生平为原型的历史小说《孙庞斗志演义》,使孙庞斗智的故事广为流传。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
范蠡南阳商圣、文财神
范蠡(lǐ)(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道家学者和经济学家。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著《范蠡》二篇,今佚。范蠡为早期道家学者,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
田忌战国时期齐国名将
田忌,生卒年不详,妫姓,田氏(亦作陈氏),名忌,字期,又曰期思,封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故又称徐州子期。战国时期齐国名将。约为公元前340年,孙膑逃亡到齐国时,田忌赏识孙膑的才能,收为门客。在一次赛马时,孙膑向田忌提出了以下马对上马,以上马对中马,以中马对下马的田忌赛马法。公元前354年,发生桂陵之战,魏国攻打赵国,齐国派兵相助,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参谋,结果孙膑以“围魏救赵”的兵法大胜。公元前341年,发生马陵之战,魏国攻打韩国,齐国派兵相助,仍由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参谋,孙膑仍进军魏都大梁,用“减灶之计”,让魏军大将庞涓轻敌深入,结果庞涓被杀,齐国大胜。同年,被齐相邹忌用反间计陷害,田忌无法澄清,逃亡楚国。直到齐宣王即位,方才重回齐国。
-
孙武兵家之祖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省惠民县)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
庞涓战国时期魏国大将
庞涓(?—公元前341年),战国初期魏国名将,孙庞斗智故事的主角之一。相传与孙膑同拜于隐士鬼谷子门下,因嫉妒孙膑的才能,恐其贤于己,因而设计把他的膝盖骨刮去。魏惠王二十八年(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次年齐救韩,采用孙膑策略,直趋魏都大梁,旋即退兵,诱使庞涓兼程追击,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中伏大败,涓智穷,大叹“遂叫竖子成名”,自刎而死(一说被乱箭射死),史称马陵之战。
-
庄子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
黄歇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政治家
黄歇(公元前314年—公元前238年),楚国江夏人,原籍楚国属国黄国(今河南省潢川县)。战国时期楚国大臣,是著名的政治家。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曾任楚相。黄歇游学博闻,善辩。楚考烈王元年(前262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12县。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逝,黄歇在前去奔丧,李园令人埋伏于棘门之内,杀死春申君及其全家。又据《越绝书》表明黄歇是在楚幽王之时为楚幽王所杀。
-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
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春秋霸主
楚庄王(?—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的战国楚简文写作臧王),芈姓熊氏,名侣(一作吕、旅),谥号庄。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华夏文化之外,自庄王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春秋末期,孔子曾到访楚国,称楚庄王的政治思想与儒家的“仁”的思想相符。在楚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华夏文化之外;自楚庄王始、使楚国强大,为华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巨大作用。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去世,谥号庄。后世对其多给予较高评价,有关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鸣惊人等也成为固定的成语,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page]
-
骊姬春秋时期晋献公宠妃
骊姬(?-前651年),或称丽姬,名不详,春秋时期骊戎国君之女,晋献公妃子,晋君奚齐的生母。骊姬姿色艳美。前672年,晋献公打败骊戎,骊戎求和将骊姬与其妹少姬献给晋献公。骊姬深得晋献公的宠爱,获立夫人,并生下儿子奚齐,而骊姬的妹妹少姬生子卓子。骊姬以美色获得晋献公专宠,阴险狡诈,献媚取怜,逐步博得晋献公信任,参与朝政,但骊姬仍不满足,使计离间挑拨晋献公与儿子申生、重耳、夷吾的感情,迫使申生自杀,重耳、夷吾逃亡,改立自己所生之子奚齐为太子,史称骊姬之乱。
-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著名政治家、外交家
蔺相如(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蔺相如原为宦者令舍人。赵惠文王时,秦昭王写信给赵王,愿以十五个城池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和氏璧”来到秦国,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公元前279年,秦王与赵王相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他随侍赵孝成王,当面斥责强大的秦国,不辱国体,使赵王没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为上卿,居官于廉颇之上。廉颇居功自恃,不服相如,耻居其下,并扬言要羞辱相如。蔺相如为保持将相和睦,不使外敌有隙可乘,始终回避忍让。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善自谦抑的精神感动了廉颇,于是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
-
秦孝公求贤纳才一代明主
秦孝公(前381年—前338年),《越绝书》作秦平王,《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战国时秦国国君,秦献公之子,在位24年,谥号为孝。秦孝公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
夏姬北方有佳人
夏姬(约公元前640年前后―?),姬姓,名“少(上孔下皿)”,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郑州新郑)公主。夏姬是郑穆公的女儿,母亲为少妃姚子。因为嫁给封地位于株林(今河南柘城县)的陈国司马夏御叔为妻,因而称为夏姬。御叔早死,与夏姬有一子夏征舒。夏姬是春秋时代公认的四大美女之一,妖淫成性,与多位诸侯、大夫通奸,引出一连串的历史事件。史载她三次成为王后、先后七次嫁给别人为夫人,共有九个男人因为她而死,号称“杀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国两卿”。
-
赵胜
平原君,嬴姓,赵氏,名胜(?-前251年),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的弟弟,是东周战国时期赵国宗室大臣,在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时任宰相,是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以善于养士而闻名。和齐国孟尝君田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合称战国四公子。司马迁著《史记》,将平原君与虞卿合立《平原君虞卿列传》,此外,《赵世家》、《魏公子列传》、《范睢蔡泽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鲁仲连邹阳列传》等亦散记有其事迹。
-
魏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第三代国君
魏惠王(前400年—前319年),后称梁惠王,姬姓,魏氏,名罃(《战国策》作“婴”)。魏武侯之子。魏国第三代国君。公元前369一公元前319年在位[1]。魏武侯死后,魏罃与公子缓(魏缓)争立君位成功。即位初,以公叔痤为相,一度攻破秦孝公于栎阳,秦退回雍城,魏惠王六年(前364年)四月十三日(公历5月29日),把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村)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东南),因此在《孟子》一书中又称为梁惠王。要他“清心寡欲”,公叔痤去世前,劝惠王杀商鞅,不要让他逃走,惠王不听。在位中期重用庞涓,军事实力大增,然而庞涓陷害同学孙膑,而魏惠王全然不知其中利害,导致孙膑逃脱后入齐。周显王十五年(前354年)发生桂陵之战,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41年)发生马陵之战,二度为齐军孙膑所败。名将庞涓死后,魏国军事实力彻底衰落,以至于魏惠王感叹“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楚威王六年(前334年)魏惠王在徐州(今山东滕州)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史称“徐州相王”,正式称王,并于当年改元重新纪年。这标志着楚国的霸主地位的丧失,楚威王对此愤怒不已,“寝不寐,食不饱”,楚威王七年领大军伐齐,赵、燕两国乘机出兵攻齐。前319年卒,享年长达82岁。[page]
-
息妫春秋四大美女之一
息夫人,春秋时期著名的美女之一,出生于陈国宛丘(今河南周口淮阳),陈庄公之女,因嫁给息国(今河南息县)国君,故亦称息妫(xi gui)。归宁探亲时(一说出嫁时),借道蔡国,却被姐夫蔡侯纠缠戏弄。息侯闻知后与楚国设计报仇。楚文王借机俘获蔡侯,又知息夫人美貌,亲征息国欲霸息夫人。息夫人容颜绝代,目如秋水,脸似桃花又称为“桃花夫人”(一说:因为出生那天桃花都开了,所以叫“桃花夫人”)。死后葬于桃花夫人庙,又称桃花庙。如今武汉市黄陂区、河南息县依然有桃花庙。
-
魏无忌
魏无忌(?-前243年),魏昭王少子,安釐王的异母弟,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因安釐王元年(公元前276年)被封于信陵(今河南省宁陵县),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战国四君子。魏无忌处于魏国走向衰落之时,他效仿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的辅政方法,延揽食客,养士数千人,自成势力。他礼贤下士、急人之困,曾在军事上两度击败秦军,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危局。但屡遭魏安釐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公元前243年信陵君因伤于酒色而死,十八年后魏国被秦所灭。
-
赵雍
赵武灵王赵雍(约公元前340年—前295年),嬴姓,赵氏,名雍,赵肃侯之子(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故当称为赵雍,不叫嬴雍),战国中后期赵国君主,政治家、改革家,生于赵国首都邯郸。赵武灵王既位时,赵国国力不强,受中原大国欺侮。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也不时骚扰,邻境较小的中山国也时常进犯。赵武灵王二十四年(前302年)颁布命令,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改革军事装备和作战方法,赵国因而得以强盛。赵雍率将士攻击匈奴,占领今内蒙古南部黄河两岸之地,建立云中、九原两郡,又在阴山筑赵长城以抵御胡人,公元前296年吞并中山国。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子之之乱,国都被齐国、中山国攻破,赵武灵王扶植燕昭王回国即位。赵雍晚年传位于子赵惠文王,自号为“主父”,公元前295年的沙丘宫变中被围困活活饿死于沙丘宫(在今河北广宗县)。谥号为武灵王,赵国君主称王,自武灵王始(按照周礼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但楚、吴、越三国的君主在春秋时期就已经称王,到了战国各大强国的国君相继称王)。
-
文姜春秋时期绝色美人
文姜(?-前673年),姜姓,名字不详,齐僖公之女,齐襄公异母妹,鲁桓公的夫人。与齐襄公乱伦被鲁桓公得知,齐襄公令彭生杀鲁桓公。以才华著称于当世,所以被称为“文”。
-
田文
田文(?—公元前279年),战国时期齐国贵族,齐威王田因齐之孙,靖郭君田婴之子,齐宣王田辟疆之侄。因封袭其父爵于薛国(今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又称薛公,号孟尝君。门下有食客数千。秦昭王时曾入为秦相,不久逃归,后为齐湣王相国。曾联合韩、魏击败楚、秦。齐湣王七年(前294年)因贵族田甲叛乱事,为湣王所疑,谢病归薛,不久出奔至魏,任相国。曾西合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襄王立,田文遂保持中立,不久复与莫联合相亲。死后诸子争立,领地薛为齐、魏共同攻灭。
-